东湖评:打破年龄束缚,专注能力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1:34
近期,上海、江苏、湖北等地区率先放宽公务员录用选拔年龄限制。 2026年国考报考年龄上限提高至38岁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报考年龄延长至43岁。这次从地方探索到全国共识的改革,标志着人才选拔机制正朝着更加科学、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,对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、引领工作理念转变具有深远意义。 紧跟人才结构变化,扩大优质人才“蓄水池”。当前,我国人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据教育部统计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%跃升至2021年的57.8%。2022年,我国高等教育人口将达到240人百万。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,人才培养周期也显着延长,教师、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积累专业技能。与此同时,在职人士通过继续深造获得高等教育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。此次年龄放宽正是针对这一事实的回应,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成熟人才开辟通道,打破“只看年龄”的选拔惯例,让人才“蓄水池”在保持“中流砥柱”的同时吸收新鲜血液。 对接人口转型,重振人才队伍“黄金时代”。 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》数据显示,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.72岁。 35岁左右往往是专业人才的“黄金年龄”。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积累d 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参加工作后,可以快速适应工作需求,缩短培训周期,降低工作成本。长期以来,35岁的门槛将一大批优秀人才排除在外。此次改革通过放宽年龄限制,不仅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,避免同质化,形成老、中、青人才梯队,也释放了成熟人才的创新活力。他们多元的社会经历和专业视角可以为公共服务创新注入新动能,盘活人才储备。 引领工作理念转变,构建“反内卷”人才生态系统。国家公务员局分析,放宽年龄是落实法律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。随着职业生命周期的扩大,行政部门率先打破传统“年龄是门槛”,为全社会就业制度改革提供了典范。 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优先战略的意见》强调,要消除地域、身份、性别、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,给出了“重能力不重年龄”的明确方向。这一变化不仅可以拓宽人才流动渠道,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发展,也倒逼企业放弃“年龄歧视”,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。当“35岁危机”逐渐化解,劳动人民将不再“年龄焦虑”,更加注重能力提升,形成“人人都能施展所长、施展才华”的良性生态系统,帮助社会从“内部竞争”转向“创新驱动”。 公务员录用年龄的调整,既是对我国劳动力结构变化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精准回应,也是“不拘一格减少人才”的生动实践。从突破“35岁天花板”到打造“能力型人才”,这一改革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,也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未来。希望更多行业打破年龄束缚,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选拔机制,让不同年龄、不同成长路径的人才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。如果年龄不再是门槛,能力不再成为门槛,必然会聚集更广泛、更强的人才力量,一支更具包容性、创新性、可持续性的人才队伍正在形成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作者:李清艳(宜昌五峰) 编辑:丁楚风
上一篇:红星闪耀中国
下一篇:没有了
购买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