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湖评:拒绝“放屁”,才是语言教育应有的“
发布时间:2025-11-15 11:08
江西某小学老师对学生频繁使用“包”、“666”等网络表情包进行反驳,直言这些表达方式是“懒惰的表现”,并在课堂视频中引导学生使用“我很有信心”、“我一定会赢”等常用表达方式,引发网络上语言教育的热议。课堂上这个看似微小的互动,实际上触及了当前语言环境下的一个重大命题:在网络语言泛滥的时代,如何保护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,让语言恢复清晰和丰富。 网络表情包便利性的背后,是表达方式的“懒惰”。网络表情包的流行源于其简单、形象、易于传播。 “666”表示认可,“包氏”表示确认。只需几个数字或文字即可完成情感传递,契合当下快节奏的沟通场景。然而,对于对于正处于语言建构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,过度依赖这种“懒表达”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隐患。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。丰富的词汇储备和标准的表达习惯是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。当学生通常使用“保证”而不是“我能做到”并使用“666”来总结所有致谢时,他们实际上是在对特定背景和情感水平进行微妙的表达。长此以往,语言表达就会陷入“同质化”和“无质化”的困境,难以准确传达复杂的思想,也不利于思想深度的培养。这位老师的“现实主义”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种表达惯性对孩子成长的隐性影响,用温柔的提醒为学生的语言成长筑起了一道“防护墙”。 语言教育ion不仅是标准化,更是觉醒。反对滥用网络表情包,并不意味着拒绝一切网络语言,也不意味着把课堂变成与生活隔绝的“真空区”。这位老师的重要之处在于,他不只是禁止,而是用“另类引导”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——当学生想要玩弄不确定性时,引导他们说“我会尽力而为”;当学生想要尝试不确定性时,引导他们说“我会尽力而为”;当他们需要表达信心时,鼓励他们使用“我一定会赢”。这种教育方式既保持了语言表达的水准,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达选择。 基础语言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记忆词汇和句型,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理解和运用。 “文明话、美话、生动话”不仅让交流变得更好,也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韵律和内涵在词语和句子的选择上,保持其审美情趣。课堂上的引导,可以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,让他们在今后多思考、打磨表达,从“能说”走向“能说好”。 家庭和学校的语言共同教育是一种“双向保障”。课堂上的热烈讨论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。保护儿童的语言技能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双向努力。在学校,教师可以通过经典发音、情景表达、作文欣赏等形式,为学生搭建标准语言积累的平台;在家里,家长应减少日常交流中过度使用网络表情包,与孩子进行更深入的交流,鼓励他们用完整的句子和具体的描述来表达想法。 网络时代的语言环境是复杂的。我们不需要考虑互联网迷因被视为“野兽”,并让它们侵蚀儿童语言的基础。像这位江西老师一样,只有用理性的行为筛选、科学的方法引导,孩子们才能在保持语言表达的质感和深度的同时,捕捉到网络语言的活力。语言是文化的基因,是个人成长的基础。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语言教育的细节,让孩子在既规范又灵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、愉快地交流,用丰富的词汇和真挚的情感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 作者:袁梦妮(随州市“随心所欲”大队、随州市广水市李店镇人民镇政府) 编辑:沉素芬
购买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