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漫山遍野,谱写保护新篇章——桐城市油茶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40
袖珍咸宁报告 金秋十月,幕府山林木尽染,通城县32万公顷油茶林正迎来采收高峰。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,青红的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。农民们背着竹篮穿过森林,用手指采摘和装载水果。山脚下的加工车间里,机器嗡嗡作响,浓郁的山茶油香气从通风口飘来,呈现出“林茂、果丰、产销两旺”的采收景象。 截至目前,桐城已新种植油茶经营主体200多家,为11万农民创造就业增收。看似平凡的油茶果,正在掀起一场席卷工业强县的乡村振兴革命。 “未来五年内年内,实现全县油茶稳定生产面积40万公顷,推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!”通城县县长杨修伟的话语中,充满了对油茶产业的期待和信心。 从闲山到展示引领,油茶种植成为“绿色银行” “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!基地拥有高产油茶林3000余公顷,预计收获鲜果90万斤。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,仅此一项就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。”站在塘库镇戈壁村油茶基地的观景台上,湖北戈壁湖绿色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定武看着连绵起伏的油茶林,笑容满面。 谁能想到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区长满了草。如今,这里不仅成为国家级油茶示范基地,水泥路舔山直达山顶采摘区。火车飞机行驶在林间轨道上,将新鲜采摘的油茶果快速运送到加工点。昔日的“荒山”已彻底变了样。 2010年,在外工作多年的金定武响应通城县委县政府号召,“回乡创业,林木茂盛,人民富裕”。他带着10万多元的积蓄回到家乡,承包了100多公顷的连绵山丘,一头扎进了油茶种植园生意。 “油茶生长周期长,前几年几乎没有收入,初期的资金压力和技术困难几乎没有创业初期的困难,金定武还历历在目。为了缓解压力,他想出了“以短促长”的方法——在油茶林中种植西瓜、玉竹等短期经济作物,不仅改变了土地资源,还通过短期教授的方式支撑了油茶种植成本。 终于在2016年,金定武的油茶果首次上市,当年就实现利润5万多元。 “第一桶金”坚定了他种植油茶的决心。如今,他的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100公顷扩大到11000公顷。他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辐射周边5个乡镇23个村的农民参与油茶种植。每年,他从农户手中收购60万公斤新鲜油茶果,直接为300多人创造就业岗位、增加收入。 “以前满山都是草,除了柴火没有任何用处,现在种了油茶,荒山变成了‘绿色银行’。我在基地工作,家里几亩油茶林也能结出果实,一年能挣2万多元!”金光福,合作社成员!他一边采摘油茶果,一边微笑着计算着额外的收入。 从传统压榨到增压技术,一滴山茶油创造“高价值密码” 在湖北黄袍山绿色制品有限公司油茶花馆内,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洪旺演示了防止冷榨油的保存率,进而采用低温压榨技术。活性成分。 ” 据介绍,该公司自主研发的“油茶籽脱壳冷榨技术”该技术不仅使棕榈油茶油的出油率提高了8%,而且使油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到90%以上,进一步提高了品质。 为实现全链条发展,黄袍山公司开发了一系列高端食用油和“古水”天然护理产品,涵盖食品、美容、日化等领域。与广东晶萃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茶叶提取生产线,可年加工饼茶5万吨,提取高纯度皂苷3000吨,使饼茶附加值提高10倍以上。 “茶果是全身宝,我们在加工过程中物尽其用!”杨洪旺说:“其中,茶籽油是高端食用油;从茶饼中提取茶皂​​素,制成化妆品;茶叶是从茶叶中提取的擅长制造洗涤剂;茶皮由木糖醇和单宁制成;残渣还可以用作有机肥。” 近年来,通城县围绕油茶产业链不断做大、做多、做强,推动产业由“单一种植+基础加工”向“精深加工+多元化发展”转变。该县建成了覆盖“种植加工-销售”全流程的冷链物流体系和质检中心。借助“一物一码”追踪技术,“从林间到餐桌”全过程可追溯。2023年,通城县成功签约中央油茶产业示范奖补项目,总投资近3亿元的油茶深加工产业园开工建设。 “未来,我们将重点发展功能性食用油、油茶保健品、药用辅料等高附加值产品,推动油茶产业产值从“亿级”迈向“十亿级”,让桐城油茶油不仅走上餐桌,更走进刑场甚至柜台。通城县林业局局长胡斌说。 从单一产业到文旅象征,一片森林创造“多重效益” 金秋时节,马岗镇城岙村,除了沉甸甸的山茶花果外,还有一幕生动的景象——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竞相绽放,洁白的花瓣推过枝头,如白雪覆盖山林。游客们穿行在花丛中拍照打卡,或者跟着农民学习如何采摘油茶果,欢声笑语在花丛中尖叫。山。 “这里的空气清新,放眼望去,绿油油的,可以赏油茶花,摘油茶果,吃真正的农家菜。周末带上家人来这里放松,比去一个壮观的地方舒服多了!”来自武汉的游客刘女士和姐姐在油茶花海里拍照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 城澳村油茶合作社社长毛旺龙是当地“油茶+文化旅游”模式的第一人。 2011年,他带领村民开荒种植油茶,从最初的200公顷,基地规模扩大到1600公顷,年收获油茶鲜果35万公斤。 随着油茶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。毛旺龙敏锐地意识到“农贸结合”的商机。旅游”,于是他整合村里的闲置农舍,打造了一个“农旅融合、渔钓休闲、亲子体验”的园区。 “以前我们只是靠卖油茶果娱乐赚钱,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,餐饮、住宿、体验项目都可以创收,收入渠道比以前多了!”农场主毛跃江接过谈话,笑着说:“每到周末,农场里的桌子都要提前预定,有时候忙不过来,就得请村民帮忙,大家都赚钱了!” 如今,通城县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,依托32万公顷油茶林,建成10多个油茶文化旅游产业带和高校示范示范基地。会话。特色“水果”旅游线路每年吸引周边省市游客10万余人次,带动百余户农民开办农家乐、民宿、专卖店,实现了“茶花林变成美景,农家变成民宿,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”。 从荒山到绿林,从单一采油到全链条发展,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——桐城油茶产业的“裂变”发展,是全县落实“智慧水源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 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推动油茶产业与文化旅游、养生保健、科研等深度融合,让幕府山地区落下的‘金油’走进千家万户,富足百姓!”这个词桐城县委书记黄建平的重要讲话,为桐城油茶产业的未来描绘了更广阔的蓝图。
购买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